如今,曾经在宇下的“知屋漏者”、在草野的“知政失者”,都已习惯了将观点情绪、生活喜忧传之网络,汇成了相当活跃的舆论场。在网络时代走好群众路线,首先就要学会从纷纷扰扰的舆论场上听懂民众声音,然后才能进一步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正视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新要求,开辟群众路线的新途径,呼唤领导干部增创与群众打交道的新本领。
“总书记发话了: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
19日下午,一条以此为题的微信较早时间被推送到了许多人的手机上。在当天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正如信息的推送需要精准到人,总书记的要求也精准地命中了网络时代的特点。“走群众路线”就是奔着人去,人在哪儿,群众路线就应该延伸到哪儿。如今,网络之上聚集着7亿网民,超过我国人口总数的一半。曾经在宇下的“知屋漏者”、在草野的“知政失者”,都已习惯了将观点情绪、生活喜忧传之网络,汇成了相当活跃的舆论场。在网络时代走好群众路线,首先就要学会从纷纷扰扰的舆论场上听懂民众声音,然后才能进一步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这是我们党工作方法与时俱进的体现。
或许有人会问,群众路线应该是访贫问苦啊,坐在电脑前看看敲敲也算?纵然群众路线有其形成的历史语境和传统模式,但也并非一成不变。在艰难的革命岁月,党员时常与老百姓同吃同住,为他们排忧解难,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深情;时至今日,这一优良传统还在传承,驱车数百公里去山区看真贫、问冷暖,仍是践行群众路线传统而经典的方式。尤其是在没有电话、网络等即时通讯手段的情境下,用脚走出来的真知尤为可贵。这是“人跑路”。现在,四通八达的网络则极大方便了“信息跑路”。如果善于倾听,网络上许多对生活的吐槽,正折射着现实焦虑;许多对政策的建议,往往表达着诉求。信息交流渠道的变化,让群众路线有了新的走法,也赋予了其新的内涵。
群众路线的走法是外在的,根本还在于对“群众”概念认识的变化。曾记否,当网络刚兴起之时,广为流传的话是“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随着网络与现实的融合越来越紧密,网络重构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也改造着经济社会组织运行方式。当越来越多的人过上“网络人生”的今天,大概没有人会否认,在每一个账号背后,都有真实存在的个体,它可能是你的亲朋好友、工作伙伴,也同时覆盖各阶层各类别人群。短短二十年间,“网民”这个概念,已经从极少数研究探索者的个性标签扩张为大多数人的普遍标记,其作为“群众”的属性也越来越鲜明而契合。网民属于群众,在今天已无可置疑。
正视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新要求,开辟群众路线的新途径,呼唤领导干部增创与群众打交道的新本领。互联网时代唯快不破,今天我们已没有“慢”的空间,所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就已经走遍天下”,如果对群众意见的反馈稍一缓慢,纷纷扰扰的舆论洪流就会汹涌而来。作为领导干部,提升走网络群众路线的能力相当紧迫,但目前的情况却并不乐观。一方面,官方的失语迟语妄语时常导致被动局面出现,另一方面,以“办理中”为代表的万能回复让人感叹“形式主义”无处不在,不懂网、不会网、不用网的领导干部大有人在。用好网络上干群互动的新平台,迫切需要更新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让“网对网”“键对键”真正走向“点到点”“心交心”。
当然,网络时代也不是什么都要变,群众路线的精神内核仍然需要坚守。无论网络多大幅度地更新着群众路线的形态,以民为本的情怀不能变,“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不能变。无论网络多么快速地方便着信息流通,脚踏实地的方法不能缺,因为网络更多的用途还是发现问题、把握热点、进行沟通,大量问题的解决还是需要现实中的对接。无论网络空间聚集的群众多么数量庞大,深入一线访贫问苦的“土路子”不能废,因为还有很多老乡不上网、不会上网,而他们往往也是较为弱势、较需要关照的群体。
未来,互联网这一较大变量将怎样继续冲击我们的认识,改变我们的生活,尚看不到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网络再发达、再智能,也不能代替人相亲、心相交。我们的党员干部,只有坚守民本情怀和群众路线的精髓,才不会被时代甩下,才能在各种情境下较大程度地为人民服务。(胡宇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