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网络安全掌控能力,既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护航上,也同样反映在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上。
5分钟就能搞到上千条银行卡信息,而且密码大部分正确!近日,有媒体曝光了一条盗取银行卡信息的黑色产业链。其中“下料人”“洗料人”等分工之明确,架设伪基站、拦截验证码等技术之“高级”,令人咋舌。“卡在身上,钱莫名其妙地被转走了”,把公众吓出一身冷汗。
其实,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公务员考试刚报名,卖“答案”的就来联系;孩子刚出生,卖奶粉的就发来信息;新房尚未交付,就有搞装潢的来电……我们一方面惊讶于对方神通广大,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隐私泄露泛滥的尴尬现实。可以说,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已是互联网时代的民生刚需。
《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显示,去年因个人信息泄露等原因,遭受经济损失1000元以上的,就有大约4500万网民。不仅如此,个人信息被盗还会带来无穷麻烦和心理阴影。比如陕西一名男子,因遭人冒用身份,“被吸毒”长达10年,出行住店处处受限;再如,济南20多万条婴幼儿信息被泄,地址精确到小区门牌号,让家长“一想到黑手可能伸向孩子就不寒而栗”。
是谁让我们“裸奔”在商家与不法分子的视野里?从源头来看,许多手机APP未经授权采集用户信息,有些经营机构罔顾法律买卖用户数据,更为可怕的是“内鬼”,在警方查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有电信公司人员,也有快递公司、银行、医院、学校、工商局的工作人员。信息安全问题涉及面之广、黑色产业链条之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