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信息安全

朱巍:“被遗忘权”应成为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伞

       如果“被遗忘权”作为一项私权利被确立,在未来会出现公民个人与互联网巨头公司的对抗局面,消费者保护中的公益诉讼制度也将在“被遗忘权”保护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自古以来,遗忘都是人类的常态。然而这个规律在互联网时代却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用户的信息会被互联网平台一直“记忆”着。

  2014年,在“多学科视野中的‘被遗忘权’研讨会”上,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传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巍提出,公民应该享有个人信息的“被遗忘权”。

  5月23日,在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研讨会上,朱巍再一次呼吁“被遗忘权”应当纳入立法保护,并且通过消费公益诉讼发挥更大作用,成为约束网络公司进行数据掠夺的有效武器。

  “被遗忘权”是大数据时代

  用户的核心权利

  早在20多年前,欧盟就在数据保护法律中提出了“被遗忘权”概念:任何公民可以在其个人数据不再需要时提出删除要求。

  欧盟委员会从2012年开始建议制定关于“网上被遗忘权利”的法律,提议包括要求搜索引擎修改结果,以符合欧盟保护个人信息的方针。

  事实上,互联网用户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被称为大数据,用于判断整个互联网的发展规律与情况。而另一类则具有可以识别性,涉及具体个人的信息。朱巍认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搜集有个体识别性的网络信息时,应当尊重用户自己的意愿,充分保护用户的“被遗忘权”。

  “被遗忘权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提出,是基于精神性人格权的商事化使用。”朱巍认为,被遗忘权是精神性人格权中自由权的一部分。人格自由包括人对自己信息的控制权和处分权,其与自我决定权相结合之后,人格自由不仅是一种基础性权利,而且可以上升为实体权能的实质性权利。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公司的竞争主要是数据获利模式。

  “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网络用户的网络行为,利用cookies搜集用户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以此来促进和推广商业行为。”朱巍谈到,互联网用户的信息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搜集者可以将其运用于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具体身份信息,从而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

  “数据作为一种资源,本身属于无体物,用户很难知晓网络公司占据了多少除身份信息以外的数据。同时,网络公司对采集数据的处理大都通过‘云技术’、后台加密技术等方式进行,网络用户因技术的原因和信息不对称,无法知道自己的网络行为到底有哪些数据正在被搜集。”

  朱巍认为,当网络用户不再使用某个手机APP或者网络平台的网络服务后,这些用户的个人信息应当“被遗忘”,网络公司不能再继续暗中搜集用户的数据。

  “被遗忘权”

  进入立法的条件已经成熟

  2014年,欧盟法院曾以判例的方式确立“被遗忘权”在欧洲司法的实践,要求提供网络搜索服务的谷歌公司应按照公民意愿,对一些历史网页中使人尴尬的图片和内容履行删除义务。

  此前,一位西班牙公民将谷歌告上法庭,称谷歌搜索结果将自己的名字链接到一篇1988年负面新闻报道,这篇报道显示当时这位公民因未能支付税款而被迫拍卖房屋。欧盟法院此次对于公民享有“被互联网遗忘权利”的表态,意味着人们能够删除网络上留下的数字记录。换而言之,在欧盟的法律框架下,网络用户将可以“抹掉”过去。

  朱巍认为,在互联网+经济如此迅猛发展的今天,已经具备确立“被遗忘权”的成熟的环境,以后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类似诉讼进入公众视野。

  针对我国正在编纂的民法典,朱巍认为应该通过立法,将大数据背景下的用户数据权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对待,确定数据权的内涵和外延,借此来衡平技术发展与人格权保护的微妙关系。而人格自由权引申出的“数据权”“被遗忘权”也应该得到立法保护。

  作为论证专家,朱巍全程参与了国家工商总局正在起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细则,他提出应当确立基于数据权的“被遗忘权”,对恶意软件进行规制。

  “被遗忘权”的确立,必然会导致无过错的技术中立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更多责任。然而朱巍认为这并不会影响未来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现在的网络发展遵循的是丛林法则。通过实践,未来会确立越来越多的规则,告诉大家哪些权利可用,哪些不能用。”他认为,现在的网民协议中有很多不利于消费者的规定,比如一些网络服务的格式条款,只要点了“我同意”三个字,就意味着消费者接受并且承担责任。

  朱巍认为,“被遗忘权”的立法,应当要切实保障消费者删除网络个人信息的权利,明确消费者维权的有效途径。网络服务提供者也应当在消费者知情权的保障上承担更多责任。

  “被遗忘权”的确立,还会产生公众人物的被遗忘权行使和公众的知情权之间的平衡难题。公众知情权或者公共利益是针对隐私权的抗辩事由,而被遗忘权是人格自由权的范畴,公众人物应当同等的享有被遗忘权。

  “被遗忘权”确立将指导司法实践

  5月4日,北京海淀法院审结了我国首例“被遗忘权”案件。

  原告因自己的前东家名声不好,而在百度上对自己名字进行搜索,结果显示出自己与前东家的关系的链接,要求百度删除这些相关链接和信息,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费,这一诉求在一审和二审中均被驳回。

  海淀法院认为,原告在本案中主张的应“被遗忘”(删除)信息的利益指向并不能归入我国现有类型化的人格权保护范畴,只能从一般人格权的角度寻求保护,但是由于原告主张的该利益不具有正当性和受法律保护的必要性,不应成为侵权保护的正当法益,故判决驳回了任某的全部诉讼请求。

  朱巍认为,在司法审判中应当尽量避免对一般人格权的直接援引,而应当引用具体的人格权。如果“被遗忘权”被立法保护,则在这个案件审理中引用“被遗忘权”更为合适。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其中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在业务活动中收集、使用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朱巍认为,由于立法机关至今都没有对这三个原则进行法律解释,所以司法实践中很难据此操作。但是,“被遗忘权”作为具体的人格权的确立则可以完全解释这三个原则。“被遗忘权”的确立为公民维护个人网络信息提供法律基础,使司法实践有法可依。

  如果“被遗忘权”作为一项私权利被确立,在未来会出现公民个人与互联网巨头公司的对抗局面,消费者保护中的公益诉讼制度也将在“被遗忘权”保护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未来的司法实践中,‘被遗忘权’除了需要立法保护,还需依靠互联网行业自律,以及法院保护被遗忘权的判例。”朱巍表示,现在有些网络技术已经可以对公民网络信息的保存设定时限,到期限自动删除。

  随着技术的发展、行业协会的规范以及立法的不断完善,“被遗忘权”的保护将开启网络维权的新时代。

作者:grabsun - 发布时间:2016-06-07 - 点击量:2112
公司简介:大势至公司是国内较早的企业网管软件提供商,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整体的企业网络管理方案和企业网络管理平台,通过全系列的公司监控员工电脑软件教你如何控制员工上网、如何控制局域网内电脑上网以及如何保护电脑文件安全等。公司核心产品“聚生网管系统”是一款专门的公司网管必备软件、查看网络流量软件、网络流量监控软件和办公室电脑监控软件;“网络特警”则是一款专门的网络流量监控设备、上网行为管理服务器、网络行为管理设备,可以实现更为强大的局域网网络行为管理;大势至USB接口禁用软件则是一款专门的数据防泄密产品、屏蔽U盘软件、电脑USB端口禁用软件,可以严防通过一切途径泄露电脑文件,保护单位无形资产和商业机密安全;大势至共享文件夹管理软件则是一款专门的共享文件权限设置软件和共享文件设置密码软件,全面保护共享文件安全;大势至共享文件审计系统则是一款专门的服务器共享文件夹设置软件、服务器共享文件访问日志记录软件,可以详细记录局域网用户访问共享文件的行为,更好地管理共享文件的安全;大势至局域网网络准入控制系统则是一款专门防止未经授权的电脑接入公司局域网的行为,防止外来电脑访问局域网共享文件、防止蹭网以及绑定IP和MAC地址,保护网络安全;大势至FTP服务器日志记录软件则是一款专门记录局域网用户访问FTP服务器日志的软件,可以有效保护FTP服务器文件安全。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