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网络记者离开电脑,走到田间地头,走入人民群众——他们实现了从在办公室里“编新闻”到在新闻现场“抓活鱼”的巨大转变
“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记者要走下基层,把群众当做较好的老师,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
“‘走转改’必须用心、用情、用力。”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徐麟在“2016网络媒体‘走转改’”启动仪式上开门见山,向即将参加“走转改”活动的记者提出要求,“要用心发现基层群众身上向上向善、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倾注真情、倾听群众的心里话,与群众打成一片;要深入思考,创作出接地气、符合网络表达的作品。”
1月11日,中央网信办在京召开首届网络媒体“走转改”启动仪式暨“新春走基层”专题培训,标志着由中央网信办统一组织,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协办,人民网、新华网等14家中央新闻网站首批申领记者证的记者共同参与的,大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式启动。这也是2015年11月首批网络媒体记者“领证”以来,网络媒体首次进行的“走转改”活动。
而“走转改”开局之地便是素有“九转千回不见家,一山望比一山高”之称的贵州。1月12日至16日,百余名记者奔赴贵州,开始了为期5天的基层采访之旅。
躬行大地,用脚走出好新闻
“贵州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较深,我们必须在舆论上对贵州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姜军在贵州向所有参加活动的记者强调这一大背景。
2015年6月16至18日,习近平实地考察贵州扶贫工作路线,探究扶贫“贵州模式”细节。时隔半年,采访团队循着总书记的足迹,分两组深入毕节七星关区、威宁迤那村、遵义花茂村等基层一线,5天行程3000公里,深入探究脱贫攻坚的典型人物、事迹和经验。
“来贵州之前,全国7000万贫困人口对于我来说只是个冰冷的数字。这次‘走转改’活动,把数字变成了鲜活的事例。”中国西藏网的宋家丽拿到记者证后,首次参加媒体采访活动。她亲眼看到走访的每一个脱贫家庭的变化:看到遵义“荒茅村”变“花茂村”,看到江口“泥泞小路”变“朝佛大道”,看到曾经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等等。“这些眼见为实的事例,让我觉得7000万不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信念,一个到2020年底一定能脱贫的信念。”
像宋家丽这样曾对“贫困”字眼和贫困人口数字停留在概念层面的记者不在少数,央广网许璐娜坦言自己对贵州的印象曾只是中国地图上简单的黔或贵字,以及与四省接壤、喀斯特地貌、高原气候等地理概念。但通过这五天的网络媒体下基层,她已经把贵州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都深深地印刻进了脑海中。“一路走下来,这里对我而言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符号,‘走转改’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对于一个新闻记者而言,真正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是多么重要。”
作为网络媒体,首重内容创新。那么,好的内容从何而来?网络记者这五天的亲身实践,验证了徐麟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优秀的内容绝非道听途说、复制粘贴而来,而是用心感受,用脚采访而来。”这次活动,让网络记者离开电脑,走到田间地头,走入人民群众——他们实现了从在办公室里“编新闻”到在新闻现场“抓活鱼”的巨大转变。
1月12日至16日,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姜军(左一)带领首批网站“领证”记者,深入贵州贫困山区,采访报道贵州脱贫新成就。 图/杜朋城 摄
借势出击,网络时代新思路
事非经过不知难,绝知此事要躬行。网络记者们在此次活动中,不但亲历互联网时代的贵州“互联网+大数据”脱贫新模式,更是转变思维,采用“互联网+高科技”报道新形式,借势出击,开启网络时代扶贫报道新思路。
“在此次采访过程中,我们听到了很多新提法,看到了很多新做法,比如电商脱贫、网络菜市场等。”谈到对贵州脱贫模式的看法,央广网马继鹏颇有感触,“贵州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能将较新的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和脱贫工作结合起来,这让人心生振奋。”在马继鹏看来,产生贫穷的较大一个原因是信息鸿沟,而互联网的应用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互联网平等、高效的特点对开发民智、激发创业热情、摆脱贫困都有很大的帮助,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扶贫变得更加精准。
贵州借大数据脱贫新模式,对这些参与报道的网络记者来说,也是一次新尝试。除一纸一笔的传统报道方式之外,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炎良更是发挥网络媒体所长,将较新的虚拟现实与无人机技术带到了此次采访报道中。“我想带来一种新的报道视角,从云霄之上俯瞰多彩贵州脱贫攻坚的新变化、新风貌。”
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实际上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在帮助扶贫的同时也提升了贵州省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这对贵州今后经济的长远发展都是有利的。
情深意重,笔尖流露真感情
“报道老百姓的事情,要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多一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习近平对全国新闻记者“改文风”,提出了这一要求。
宋家丽对新闻内容的“转文风”便深有体会,在写稿的过程中,她不断反问自己,是死守以前将会议精神以“指示”“强调”等字句堆砌上,还是“想网民所想”,切实有效增强传播力,对舆论做出正确导向?
反问过后,她决定放手一试。她用互联网思维揣测网民的阅读需求,采写了《习近平为何在这里开会,还让他们立下军令状》《军令如山!脱不了贫就脱“乌纱帽”》两篇稿件。其中《习近平为何在这里开会,还让他们立下军令状》一文发稿72小时内,在中国西藏网今日头条的阅读量就达到47万,并引发热议;《军令如山!脱不了贫就脱“乌纱帽”》发出不到2小时,阅读量就达1.8万。
宋家丽对“转文风”的深入思考,并非“曲高和寡”,而是“一呼百应”。中国台湾网的宣玲玲同样在反思自己的文风,“这类真正涉足基层的稿件平常写得较少,在语言特色、内容展示上还需要更‘接地气’;如何将党中央的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去写作,也需要更多思考。”正如中国经济网牛立涛所言,指点江山的文字改了,变成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这些记者深入一线、与群众心贴心地采访,受到贵州省市县的干部群众高度评价。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广智赞扬网络媒体“传播正能量,字字见真情”。
据悉,2016年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将历时一年。在总结贵州采访经验基础上,“新春走基层”活动还将组织网络媒体赴湖南、河南、广西、四川、云南等贫困人口较多的五个省区,宣传报道脱贫攻坚的实践和成就。(文/本刊记者 潘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