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安全意识切勿“见码就扫”
“毒码”泛滥,与二维码制作要求简单有很大关系。任何个人和单位均可随意发布二维码,传播过程中又存在监管空白,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记者就此致电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一位技术人员介绍,将带有病毒程序的网址链接制成一个二维码,其实并不存在技术门槛,只需在互联网上任意搜索一款“二维码生成器”,然后把病毒软件的下载地址粘贴到二维码生成器上,立即就能生成二维码图片,整个过程甚至不用1分钟。
省消费者协会建议广大市民,“扫一扫”前,应先在手机上安装有监测扫码功能的杀毒软件、手机管家等应用,这样在今后扫到可疑网址时,手机会及时发出安全提醒;而且,如果通过二维码来安装软件,安装好以后,较好先用杀毒软件扫描一遍再打开。同时,要养成良好的二维码使用习惯,一般来说,报纸、杂志等正规出版刊物上的二维码相对安全,而在网站、微博、微信上发布的不知来源的二维码不要轻易扫描;如果遇到一扫描就会自动下载安装软件的二维码链接,更要提高警惕。此外,在使用手机二维码在线购物、支付时更要谨慎,与手机绑定的银行卡也不宜存储过大数额资金,以避免发生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