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暗藏安全隐患——“扫一扫”背后,常常隐藏钓鱼链接,各地利用二维码行骗案件亦频频发生,甚至已形成违法利益链。甘肃省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手机用户,切勿“见码就扫”。
“扫码营销”很流行
“扫二维码立获9折优惠”“添加微信公众号即得精美礼品”,继“微博”促销之后,微信“二维码”逐渐成为不少商家营销的主要手段。餐厅、饮品店、服装店、大型购物商场,甚至菜市场,都在进行“扫码营销”。
暗藏病毒威胁账户安全
为了得到优惠而加入“扫码大军”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但也有不少人对此并不买账。
许多市民认为,扫码促销的“新产品”,是否真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有没有超过保质期,使用是否安全,等等这些问题消费者基本上不会在意,关注点更多的是停留在小礼物上,结果很有可能掉入“消费陷阱”。
近年来,我省发生多起因手机扫描二维码而染上病毒,导致手机莫名欠费甚至银行卡盗刷的案例。
今年年初,天水市民高先生在街头张贴的广告上扫描了一个就业类二维码后,手机刚充的100元话费就不翼而飞。3月份,武威市市民穆先生在某家装建材展销会上,扫码参加团购时,发现手机自动下载安装了一个理财应用,回家后不断在通知栏弹出广告,干扰手机的正常使用。两天后,穆先生发现他的手机欠费已高达一千元,同时绑定的银行卡上近3万元存款也被莫名转走。